汽车科技给大家分享各类生活学习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头条 > 全球多家车企裁员背后:一场只留“大动脉”的行业调整战?

全球多家车企裁员背后:一场只留“大动脉”的行业调整战?

在理想化大规模裁员的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给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他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的员工。根据公开数据,大约有15,000名员工可能受到影响。据报道,这波裁员潮影响了特斯拉在美国、韩国、中国的多个部门。

从新势力到老牌大厂

如日中天的汽车业为何启动裁员?

紧跟着新势力“广进”脚步的,是国内的合资车厂。

日前,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也曝出启动人员优化调整。据悉,由于去年公司油车生产线由两个班次转换为一个班次,精简出500多名员工调配至集团旗下其他公司,而这部分人员即将返回佛山分公司,导致公司富余人员700多人,难以继续安排工作,因此一汽大众公司拟对劳动合同期满批次人员中,绩效排名靠后的565人不续签合同。这部分人年均收入11万元左右。

一汽大众已证实,此次调整为佛山分公司对部分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员工不续约,该情况已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前报备,此次调整不会影响佛山分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

而在国外的老牌车企,也加入其中。例如,意大利知名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集团,近期与零跑汽车的合作而受到国内关注,为了适应电动化转型和降低成本,已在海外启动了大规模裁员,预计将影响数千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近期也宣布,计划通过减少德国的行政人员来提升2024年的整体业绩。

在整车制造商之外,全球汽车产业都在经历着一场人力资源大调整,下至产业链下游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上至上游的供应商,均受波及。

全球七大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法国佛瑞亚,在年初宣布裁员一万人,以应对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和区域竞争新范式的挑战。

零部件巨头博世为适应电动化转型需要,也宣布了裁员计划,预计到2026年年底将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

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最近宣布裁员超过7000人。

全球多家车企裁员背后:一场只留“大动脉”的行业调整战?

被优化的是哪些部门人员?

销售部门是“重灾区”

工信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曾预测,到了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总量将达到120万人,但会出现103万人的人才缺口。

然而,2025年将至,不少车企反倒开启了优化模式。近期已有理想、特斯拉中国、一汽大众等经历过较大规模裁员,未来是否有跟进者也未可知。

如日中天的汽车产业,为何也会大规模减员?被优化掉的又是哪些人?这是业内外人士都特别关心的问题。

对于理想汽车来说,伴随裁员的是招聘需求的降低,因此招聘部门随之成为了优化“重灾区”;另一方面,理想原定80万的年销目标,已在“认清现实”后调低,这也意味着不再需要额外的销售人员。

然而,自去年9月以来人员规模大幅增长、薪酬颇为可观的智驾团队,如今也成为减员的目标部门。从目前情况看来,理想的智驾研发进展缓慢、庞大的团队已成为财务负担,可能是重要原因。这一转变也暗示着,理想汽车在近期发展中,或许不再将智驾作为主要发力点。

目光转向特斯拉,马斯克在内部信中给裁员决策的解释是:多年来,特斯拉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多家工厂,但与此同时,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也出现了重复。在公司为下一阶段的增长作准备时,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率就显得极其重要。

此外,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明确指出,特斯拉正在精简销售和交付体系,因为这个体系“已经变得复杂而低效”。

而广本、一汽大众优化一线员工的背后,是合资车厂销量滑坡的事实。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4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63.5%的历史新高,这背后,是合资品牌不足四成的落寞。

以一汽大众为例,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一汽大众厂商零售销量11.9万辆,市场份额7.8%,排名第二,与排名第三的吉利汽车相差不足万辆。但这个排位的背后,是一汽大众的同比下滑15.6%,以及吉利汽车的同比正增长31.2%。且截至4月,一汽大众的销量已连续三个月下滑。

行业格局生变:

增速放缓,“卷”意渐浓

这一轮裁员行动的背后,是传统制造业受到电动化和智能化双重冲击下,产生的行业格局剧变。

一方面,燃油车逐渐成为少数派已成事实,尤其是在国内。今年4月的前两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了50%,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步入成熟期,指数级的增长很难再持续。

这一点从中汽协的数据也可印证:2021年和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分别为160%和93.4%,到了2023年,该数字已降至37.9%,尽管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这不仅意味着,车企要及时做好成本控制和资金链管理,也意味着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的上游供应商们,将面对不断收缩的市场,以及越来越多转战“自研”而流失的客户。

另一方面,各条细分赛道已经趋近饱和。车企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对手、避免成为遗憾退赛的被淘汰者,就得不断调整策略,随时应对市场变化。

比如,几年前还能占据独家优势的理想汽车,在面对问界等强劲对手时,也丢失了销冠头衔,只能痛定思痛。又如,曾主攻高端市场的蔚来,在被比亚迪等“价格屠夫”挑战后,也转而发展子品牌,转向下沉市场;亦或是,以智驾技术为核心的小鹏汽车,在与华为正面pk后,也决心推出15万级别的智驾车型,以加快市场占领的脚步。

这些战略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涉及着海量资金的腾挪,引发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调整。新能源车企的商战,只会比互联网企业更加刺激。

企业战略变了:

从“大干快上”到“精耕细作”

过去源源不断地烧钱,靠加速扩张来抢占市场的战略,在整个行业增速放缓时,开始反噬车企了。庞大的员工队伍,如今成了不少企业的资金黑洞。

以理想汽车为例,从2021年到2023年,其员工人数分别为11901人、19396人、31591人,几乎逐年翻倍增长。伴随着员工人数的增长,与员工息息相关的研发费用和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也相应增加。

理想汽车研发费用从2021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7.8亿元,再增长到2023年的105.9亿元。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也从2021年的34.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6.7亿元,再增长到2023年的97.7亿元。

理想汽车的一季报显示,该季度理想汽车的营收为256亿元,环比下降近90%,毛利、净利和经营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经营利润由盈转亏,录得5.85亿元的亏损。这一财绩的逆转,一方面原因是销量不佳,另一方面则是雇员数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升高。这向理想汽车提出了严峻的财务挑战。

精简人员构成只是第一步,面对目前的增长颓势,理想汽车还学会了“放弃”。在财报电话会上,理想宣布今年不会再发布纯电产品。此外,去年虽有传言称理想汽车计划于2024年启动海外扩张,但公司目前重申,今年仍将继续聚焦国内市场。

过去“大干快上”的新兴市场,如今已蜕变为需要“精耕细作”的成熟战场。面对这一转变,车企们需要换个打法。

值得一提的是,“精耕细作”并不等同于“一刀切”的简单处理。如果企业仅仅着眼于降本增效,而忽视了实际的运营需求,那么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最近,理想汽车在风风火火地进行裁员之后,又被曝出其产品研发测试环节受到影响,因此不得不召回部分之前被裁的员工,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全球性的裁员潮,不仅是汽车行业转型的自然结果,也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生存几率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核心竞争力的玩家,才能在行业的“大浪淘沙”中继续生存。

哪吒汽车尴尬了,周鸿祎直播将哪吒L引擎盖坐瘪

2024/6/7 15:19:49

广汽董事长:卷下去不是办法,建议政府研究“油电同权”!

2024/6/7 15: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