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把绝大部分车企都逼到了悬崖边。当没有退路的时候,总会有人要发出声音。
印象中,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不是那种爱张口随便说话的人。
但是在2023年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曾庆洪就曾经喊话:“价格战打来打去,想‘找死’的企业就早点降价。”
最近,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曾庆洪再次反对价格内卷,呼吁“油电同权”。
不夸张的说,这应该是曾庆洪董事长历次讲话中,神色最为凝重的一次,也是论坛现场所有车企大佬讲话中最为凝重的。
他表示,“汽车行业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目的是盈利,是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是交税、就业。现在裁员裁了多少,广汽也裁了不少。这样下去,对社会、对国家会怎么样?”
“没钱赚、没有效益,企业不可能生存。企业亏几百亿,年报怎么做?”曾庆洪强调。“汽车行业应该有大局、格局,长远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
此外,曾庆洪还呼吁,当新能源汽车纯电占比达到50%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一下“油电同权”。
曾董之所以神色凝重,是因为广汽系各家车企进入2024年之后的表现。
就拿刚刚过去的5月来说,根据广汽集团公布的5月销量快报:广汽集团5月销量156,518辆,同比下滑25.3%。其中,广汽本田5月销量31,931辆,同比下滑41.3%。广汽丰田5月销量61,088辆,同比下滑17%。广汽乘用车5月销量32,881辆,同比下滑3.6%。广汽埃安5月销量30,421辆,同比下滑32.2%。
去年4季度,广汽本田已实施成立25年来的第一次裁员,解雇约900名合约工,占当时广汽本田约1.3万名员工的7%。今年5月,广汽本田再次启动超千人的大规模裁员,涉及多条产线。
这是在价格战和新能源转型之下,传统车企的一个缩影。
站在市场角度看,不可否认,优胜劣汰是自然竞争的结果。价格战也为消费者带来了福利,当曾经20多万的热门B级车,纷纷降价到13,14万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从来没有想过会能以这么低廉的价格买车。
但是经济账不是这么算的,站在企业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曾董的担忧不无道理。
尽管在规模和营收不及上汽、一汽和东风,但在利润和经营质量上,广汽集团一向保持着不错的表现。
我们从网络上找到一些有限的数据:
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总共12家A股上市公司,广汽集团一家独大,是唯一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一家企业就贡献了全区营收的一半以上,其归母净利润也是12家上市公司中最高的。2022年,广汽集团实现利税总额651.9亿元。
而且,广汽集团不仅仅是越秀区的营收及纳税大户,也是就业岗位贡献大户,仅广汽一家上市公司的员工便达到9.39万人。
如果再单独看广汽集团下属的企业,2022年广汽丰田产值约1500.1亿元,位居广州市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第一。2022年,广州南沙汽车产值约为2000亿元,广汽丰田占比达到75%。2023年实现产值1450亿元,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11912亿元,累计纳税超2000亿元。
但是,这样一家年销量数百万规模、年营业额超过千亿的企业竟然在这个时代接近亏损。2023年4季度,广汽集团出现归属净利润亏损,拖累了全年的表现。
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没有诸如像广汽、上汽这些大型车企集团及其下属合资企业、供应链企业几十年的深耕,哪有如今中国庞大的汽车产业链?新势力和新品牌们,有怎么可能轻易的迈进造车行业的门槛?
如果像广汽、上汽这样的企业倒下,试问从社会大局来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它们所留下的税收空缺、就业空缺,新能源企业们是否填补得上?这笔账值得好好算一算。
说到底,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其实从海外的某些情况也看出端倪,去年,欧美都出现汽车工人罢工,抗议车企大幅度的电动化转型,导致大批传统岗位被淘汰。
我们鼓励竞争,但不鼓励无休止的价格竞争。我们鼓励竞争,但更鼓励油电站在一条水平线上竞争。
中国新能源汽车繁荣的背后,不应该是以舆论一边倒,企业亏损为代价的行业癫狂。
地产业因为当年的一路“狂奔”,等到觉醒时已然来不及挽回,现在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汽车业在新能源转型道路上的“狂奔”,等到价格战已经无法收场时,是否也要步地产业的后尘?
无独有偶的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在论坛上通过视频指出了价格战的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所谓不赔钱都在压缩开发成本、降低零部件的质量要求,甚至偷工减料”。
蔚来李斌在论坛上也表示,“卷价格低级了一点,要卷价值。”一直以来李斌也是强调,蔚来不跟风参与价格战。
行业大佬们的观点值得每个人深思。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该踩刹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