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策变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全球市场稳定。因此,如何在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各国政府、企业乃至国际组织面临的共同挑战。
近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EV)征收额外关税的决策。关税幅度范围广泛,从17.4%至38.1%不等,具体税率将针对不同中国汽车制造商而有所调整。例如,中国上汽集团(名爵品牌的所有者)将面对高达38.1%的关税,而吉利和比亚迪则分别面临20%和17.4%的税率。此外,即便是在中国生产的西方品牌电动汽车,如特斯拉、达西亚和宝马,也将被征收21%的关税。
这一措施的背后是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反补贴调查”初步结果。欧盟执行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在声明中强调,这是反补贴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虽然关税计划定于2024年7月4日生效,但当前的声明为“初步决定”,意味着仍有谈判和修改的可能。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接下来将与中国及所有相关方进行进一步接触,以完成调查程序。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此举旨在开启与中国的谈判,并可能在最终决策前对关税率进行调整或撤销。最终的反补贴关税率预计将在2024年11月通过欧盟理事会的投票决定。根据欧盟规定,要阻止这一关税决定,需要至少代表15个成员国、占总人口65%的“合格多数”票数。
在此背景下,中国已明确表示将针对欧盟的农业或航空部门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如宝马、大众和奔驰等也表达了对中国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的担忧。据非政府组织“运输与环境”数据显示,2023年在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中,有19.5%是在中国制造的,其中包括特斯拉、达西亚和宝马等品牌。该组织还预测,今年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和MG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11%。
欧盟的这一决策反映了其对中欧汽车行业竞争可能损害欧盟EV产业发展的担忧。通过这一关税措施,欧盟试图“抵消”中国EV的价格优势,保护本土市场。然而,此举也引发了国际贸易关系的巨大波动,中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可能采取反制措施。
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如宝马和奔驰等也在积极游说欧盟,他们担心此举将影响他们在中国的业务。特别是那些在中国设有制造基地的西方企业,如特斯拉、达西亚和宝马,可能面临在欧洲市场受到关税限制的同时,在中国市场也遭遇挑战的双重压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谈判将至关重要,可能会改变最终对中国EV征收关税的实施情况。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决策无疑将对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