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合资企业,或高档车合资企业,尽管受到此次前所未有的惨烈竞争影响,但不会轻易被击垮。
放假、裁员、关停工厂……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关合资企业的相关传闻不断,唱衰的声音也充斥其中。尤其是过去几年,随着铃木、三菱、菲亚特等几家外资企业或品牌的相继退出,中外合资企业的走向令人担忧。
那么,汽车合资企业真的不行了吗?最多时多达二三十家,现在也有十几家的整车合资企业,到底谁行谁不行?
汽车合资企业历史悠久,发展各异,很难一言以蔽之——谁行谁不行,势必要做一个理性的区隔与划分,看看他们都是什么状态。
第一层面,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合资企业,或高档车合资企业,尽管受到此次前所未有的惨烈竞争影响,但不会轻易被击垮。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及广汽丰田等。
上述合资企业的共同特点在于,各自的股东方强大,外方是全球汽车业界翘楚,中方也是国内头部汽车集团;合资企业自身已有较长的磨合时间,拥有厚实的市场基盘,也在一定程度上“攒”足了应对市场变化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这些合资企业大都拥有明确的战略规划,也因为中国市场的特殊与重要,股东各方谁都“输不起”。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大众汽车在今年迎来在华合资合作40年,旗下两大合资企业——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也分别背靠上汽、一汽国内两大集团,一直都是合资企业中的顶流,大众、奥迪等品牌已有累计超过5000万辆的用户,中国市场年销量占大众集团全部销量的三分之一强,同时也是上汽或一汽的销量、利润的担当;尽管步履艰难,但两家合资企业的电动化转型也在积极有序的进行中……
此外,华晨宝马是第一家突破百分之五十股比限制的;北京奔驰不但外方具有汽车第一品牌的优势,自身也有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广汽丰田既有全球销量第一——丰田的偏爱有加,也有广汽的得力支撑……这正是他们的底气所在,每个都不容忽视。
第二层面,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骨干合资企业,产销量也曾达到或接近百万辆大关,生死关头,相信谁也不会轻言放弃,不能失守。如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长安福特、一汽丰田及广汽本田等。
在这一层面,合资企业的外方在全球汽车市场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合资的中方也是国内的汽车大集团,实力不容小觑。这部分合资企业都有20年以上的历史,客户基盘都在1000万辆以上,主打车型也曾经是各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所以,他们在中国市场也“熬得住”,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几家企业在过去几年产销量下滑较快,电动化转型不利。
以上汽通用为例,本属于第一层面合资企业,但产销量的连年失速下滑,结合通用汽车在全球地位的下降,已失去应有的地位。2017年,上汽通用销售200万辆,与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同为乘用车销量“三甲;2023年,上汽通用销售100.1万辆,妥妥滴打了一个5折。据上汽集团数据,5月,上汽通用销售汽车38393辆,同比下滑58.27%;1-5月累计销售199558辆,同比下滑44.25%,已成为该集团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
这一层面的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及广汽本田,与上汽通用一样走过相似的产销量大幅下降之路,电动化转型举步维艰,个别企业不但“放假、裁员、关闭工厂”,且几次降价拍卖工厂……此外,占尽优势的一汽丰田一直就不温不火,在这儿就不展开多说了。
第三层面,也就是除去第一、第二两个层面的其他合资企业,不提具体名字也罢。既没有超群的中外方股东,也缺乏“能打”的产品,这一层面合资企业的去向真是“不好说”。否则,仅凭每年几万辆或最多十几万辆的产销量,何以面对自主品牌已冲到两三百万辆规模的几家头部企业,这种“坚守”还有多少“象征性”以外的意义?
综上,在所有的整车合资企业当中,第一层面因为“输不起”,所以不能输;第二层面由于“熬得住”,所以必须熬;最后一个层面的已经“不好说”,所以也就说不好,也就无所谓了。